• 学参中考网zhongkao.xuecan.net

学参中考网

全国
中学物理公式 化学方程式

学参中考网 > 中高考模拟题 > 中学语文模拟题 >

许昌平顶山新乡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手机用户请点击下方“原网页”或“电脑版”进行查看本文,效果最佳!

许昌平顶山新乡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参考答案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原文为“大约是个通例”。)      2.D (原文为“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
3.A(原文为“良渚人简化的眼神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3分)B
5.(3分)A(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
6.(3分)B(“在公叔座劝说下,他离开魏国”错。)
7.(10分)(1)(5分)我当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因而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可以赶紧逃离,(否则)将被擒拿。
(“先后”“疾去”“见禽”各1分,句意2分) 
(2)(5分)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非”“循”“多”各1分,句意2分)
8.(5分)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3分)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2分,若答其他,可酌情给分。)
9.(6分)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3分)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3分)
10.(6分)(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E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真假和价值心存疑虑。不知道该卖多少钱。(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在家人被救后,尽管自己家里的日子不好过,王家还是把瓷瓶送给了救命恩人。②图报。后来,王家认为送给救命恩人的瓷瓶是“赝品”而一直愧疚,为寻找恩人,王家到江北开设分店;多年后,王教授又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③重义。当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王教授又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照应前文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耐人寻味。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③从内容主旨上看,凸显了被救者的感人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5分)(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D项“描写细腻”有误。A项说“完全丧失了已有的‘抗疟’效果”,于文无据。E项强加因果。)
(2)①题目语意双关,既指朴实无华的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暗示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4分)②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2分)
(3)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煮沸和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
(4)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努力和研究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刻苦攻关、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③不畏风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纵然因科研而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改初衷。④不居功自傲:获奖后,她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成绩和荣誉。(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3分)B(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动作、想法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一般作状语,指行动相同。)
14.(3分)A(B.“催生了……出现”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国家”一词提到“不再是”之前。D.“加大……规范和管理” 不搭配。)
15.(3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