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参中考网zhongkao.xuecan.net

学参中考网

全国
中学物理公式 化学方程式

学参中考网 > 中高考模拟题 > 初高中理科综合题 > 中学生物模拟题 >

巢湖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参考答案(2)

温馨提示:手机用户请点击下方“原网页”或“电脑版”进行查看本文,效果最佳!


26.D  【解析】富营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染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蓝藻等自养生物大量繁殖,此为物质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的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D项正确。
27.C  【解析】试题分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废物再利用,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A正确。微生物能够分解农作物秸秆,秸秆含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B正确。该生态农业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不能提高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 ,为分解者,D正确。
28.A  【解析】试题分析: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B错误;诱捕棉铃虫种群中的雄虫,使得性别比例失调,雌性个体的交配机会减少,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下降,这是控制害虫的常用方法,C错误;过度放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29.D  【解析】试题分析:从国外中国没有的生物引进到中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故AC错误;杀死所有黄鼠会导致生物的种类减少,故B错误;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包括和异地保护,动物园属于异地保护,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A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31.(12分 除标注外每空1分)
(1)产生部位   作用部位  微量 拮抗和协同
(2)如图(每图2分) 
(3)两重 不能
【解析】(1)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有拮抗和协同两种。
(2)要探究单侧光是影响尖端,还是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应用云母片将其中两个胚芽鞘一个从尖端处的中间分隔开,另一个从尖端以下部位的中间分隔开,且要设计空白对照。
(3)使用该激素与不使用该激素相对照,发现了对月季茎段侧芽生长量的影响有促进(b、c浓度)和抑制(a浓度)两种情况,故该激素对月季茎段侧芽的生长具有两重性。a浓度抑制,说明a浓度较b、c浓度大,但b、c浓度均在促进范围,两种浓度的大小无法比较。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及作用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生长素发现有关的4个误区
(1)生长素的产生、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完成,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2)温特实验证明“影响”是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如光、声音等,因此它能在琼脂块上留下与之相同的效应并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促进生长。
(3)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4)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
32.(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胰岛B细胞 单向传递
(4)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突触小泡 组织液  外正内负
【解析】(1)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垂体,使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通过图中乙方式完成,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
(3)血糖含量升高,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单向传递。
(4)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结构①称为突触小泡。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静息时,③结构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33.(1)①标志重捕法      ②128     高        
(2)①B     ②食物和空间不足 捕食者数量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合理即可)(2分)    
③增长     ④K/2
【解析】(1)①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②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2÷4÷2=128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2)①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②t2时,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③t1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④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此时捕捞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注意:zhongkao.xuecan.net
(1)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2)“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初始个体数;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时间。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的斜率。“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其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却逐渐增大。 “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其增长速率(相当于曲线斜率)是先增后减。(如下图)。 
34.(7分,每空1分)
(1)B、D    CO2         (2)样方法       (3)N+R
(4)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次生演替    生物种类多少或物种丰富度高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析】(1)分析图甲可知: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是初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生产者。组成图乙食物网中的生物成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因此对应图甲中的B、D。①过程主要是指光合作用,③过程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因此在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3)图乙中的鼠和昆虫处于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即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因此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N+R。
(4)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物种类多少或物种丰富度的高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