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宜昌市一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命题:宜昌一中语文教研组
审题: 李伟杰 万永翔 谢兴吾 陆美娟 刘艾国
1.C(其他选项均不是含义的阐述)
2.B孟子提出的名论出发点是“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
3.D (“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展”说明我们对“五伦”说应该有继承也应该有发展,而不能完全以其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
4.D(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5.D(“谥号”应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C(A“通判黄奕将以事污爚,而己自以赃抵罪去”原文是说黄奕自己抵罪离职。B刘爚没有担任潭州通判,“差通判潭州,未上,丁父忧”;且从师讲道于武夷山,建言朝廷则在差知德庆府之后。D“被朝廷一一采纳”原文没有依据。)
7.⑴(刘爚)调任闽县知县,他用清明简要的方针处理事务,使官府中没有遗留的诉讼案,施行有利之事,去除有害的做法,凡是他了解的事没有不尽力去做的。(“知闽县”中“知”1分,状后“以清简治”1分,“滞讼”1,大意2分)
⑵请求让沿边百姓,各自结成队伍,在乡里训练检阅,有危险就互相救援,没有大事时就像往常一样耕种。(“乞”1分,“什伍”活用动词1分,“急”活用名词1分,大意2分)
8.①拟人(1分):把“春风”拟作人,写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1分);诗人移情于物,本是诗人不忍杨花落尽,想留住春意,却怪“春风不解”自己心意,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想留春却留不住的无奈。(1分)②借代(1分):借“红”代“花”,借“绿”代“草”,通过明艳色彩的对比,写出了暮春时节红花开尽、绿草如茵之景。(1分)
9.①相同:两首词都借春归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2分)②不同:《踏莎行》中写诗人酒醉梦醒,却发现才是夕阳斜照,蕴含了初夏日长、难以消磨的寂寞之情;(2分)《浣溪沙》里虽表达了无力留春的无奈,但是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仍然会再现的欣喜。(2分)
10.答案:⑴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⑵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⑶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1.(1)E C (E 3分,C 2分, A 1分。A“跌宕曲折”不准确。B《马桥词典》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章回体创作方法。D“冷漠、自私的人文环境”错。)
(2)相同点:罗伯的侄儿与祥林嫂的儿子都已死去,二人都非常痛苦。(2分)
不同点:情况不同,阿毛已死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侄儿的死对于罗伯来说则是一个在内心猜疑而未能确认的事件。(2分)心理不同,祥林嫂是为了求得别人的理解与安慰,缓解内心痛苦。罗伯是通过自我欺骗,求得自我内心安宁,缓解内心痛苦。(2 分)
(3)运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①比拟。“承受”一词将目光当作有重量的物体来写,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众人的“怀疑”对罗伯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②夸张。“一眨眼”三个字极度渲染罗伯衰老之快,形象地表现了罗伯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也暗含了作者对他的深深同情。(每点3分,术语1分,分析2分,共6分)
(4)①罗伯家境贫穷,连一顿饭也无法提供给侄儿;侄儿早死,处境孤苦。这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作者借这个人物的命运描写了那个时代真实的乡村生活,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
②罗伯在侄儿是否“茹饭”一事上显得非常虚伪甚至自私,作者借此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幽微以及处境对于人性对于亲情的影响。
③面对侄儿已死这样一个事实,罗伯显得自欺欺人,不愿接受现实,表现了在以罗伯为代表的农民在苦难命运面前的痛苦、隐忍、无奈、无力,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悲悯之情。
(每点4分,任答2点得8分。每点形象2分,主题2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⑴【答案】选D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选A、B得0分。(E、“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夸大其词;A、“跃居香港首富宝座”于文无据;B、本文并非以时间为序。)
⑵答案:①范围广(涉及的领域、地域广)。其慈善行为涉及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领域;遍及大陆、香港、台湾。(2分)②侧重教育。大部分捐资放在兴学育才上。(2分)③首创“兴办公益,世代不断”的壮举,成立基金会,使其慈善行为可以代代传下去。(2分)
⑶答案:①善于经营,有眼光,且有踏实实干精神。分析示例:早年创业,从越南到印尼再到香港,凭借智慧与苦干,跻身富翁行列。②慷慨无私。分析示例:大范围、多领域的捐助行为。③重视文教。分析示例:捐助侧重于教育领域,且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④待人谦逊、平易、诚恳。分析示例:对于来访者,不论职位高低,不论生熟内外,尽可能地亲自接待迎送。(以上四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中概括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
⑷答案:内涵:这句谚语是说,真正有修养的人为人都是谦和低调的,而不会刻意地去炫耀、张扬,但即便如此,他的善行也会遍及他人,他的人格魅力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人,从而被人敬重。正如古语所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分)
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的田家炳先生,一生做了那么多慈善事业,他并未因此居功,而受惠者自然会感激并且敬重他;他待人谦逊诚恳,而与他接触的人也自然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2分)
联系实际分析示例:国学大师钱钟书、季羡林,“两弹一星”功臣于敏等人,都是贡献极大而且极其质朴谦和的,其人格魅力会感染和影响了无数人。相反有些社会知名人士的“高调慈善行为”,只会招致争议甚至反感。(4分)
13、C(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重或过轻。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妙笔生花:文笔好,善于写作。谨小慎微:过分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谨言慎行:说话做事都谨慎小心。)
14、D (A、成分残缺,“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B、“其中包括创业型的创客和带有兴趣爱好的创客共约1万人加入了这个群体”句式杂糅;C、“不仅”提到“厅级官员”前)
15、答案:B
16、答案:①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②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③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答“符合实际”也可)
17、答案:内容:画面正中的地球上,有一位母亲和一个孩子的剪影形象,两旁由象征和平与共存的橄榄枝紧紧围绕。(地球、母亲孩子、橄榄枝三处信息每处1分)寓意:让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积极关注世界上的妇女和儿童问题,促进全世界儿童健康成长。(3分)
18、参考立意:
1、 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2、 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要注重合理的形式。
3、 不应宣扬暴力血腥
4、 要让青少年多经历,直面现实社会。
5、 其它言之成理的观点亦可。
参考译文:
刘爚,字晦伯,建阳人。他和弟弟刘韬仲从学于朱熹、吕祖谦。乾道八年(1172)他被举荐参加进士考试,调为山阴县主簿。刘爚纠正户口册,不许吏人作恶。他被调为饶州录事,通判黄奕将诬陷刘爚,而自己却因贪赃罪被罢官。都大坑冶耿某哀怜那些暴露在外的遗骸,决定用和尚的丧葬法,给他们水葬或火葬,刘爚给耿某写信说:“假使死者有知,这也是惨祸呀。”请求选择高地作为墓地埋葬死者。
刘爚调任莲城县令,大力兴办学校,请求推行经界法。刘爚调任闽县知县,他用清明简要的方针处理事务,使官府中没有遗留的诉讼案,推行有利之事,去除有害的做法,凡是他了解的事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他被差遣为潭州通判,还没上任,遭父丧。当时开始禁止伪学,刘爚跟从朱熹在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得。修建云庄山房,作为养老隐居的地方。刘爚调为赣州坑冶司主管文字,差遣为德庆府知府,刘爚入朝上奏说:“先前兴兵北伐,是执政者没估计好形势,给陛下带来忧患。现在虽然和议,希望陛下更加恐惧并修身反省,一定要开言路以便广纳忠言益言,一定要振兴公道以便提拔人才,一定要整顿边备以便防御敌人。”
他升为尚左郎官,请求节省朝内外冗费来收取纸币。百官轮次奏事时,他说:“希望陛下在经筵讲读、大臣奏对时,反复提问,以便求得义理的真谛,以及政事的得失,那么圣人的学说就得到应用而且国家也会兴盛了。”他请求搜求人才和修明军政。升为浙西提点刑狱,他巡察时不避寒暑,平反了很多冤案。有个杀人的罪犯藏在一个权贵家中,吏人不敢去逮捕,刘爚却最终捕获了罪犯。
刘爚升为国子司业,他对宰相史弥远说,请求把朱熹所著的《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注释作为劝讲的内容,以求纠正君主稳定国家,慰抚天下学者和士大夫的心。刘爚上奏说:“宋朝兴起以来,《六经》精深的旨意,孔、孟的古训,在千年之后得以阐发明确,用它侍奉父辈则孝,侍奉君主则忠,它就是世人所说的道学。庆元以来,权奸当国,怕人们议论自己,就指责道学是伪学,斥退研习道学的人,禁止有关道学的书籍,使学者们无所依从,不能区别义和利,追求向往之事也不高尚,人的各种欲望泛滥起来,廉耻之心日益丧失。请罢去关于伪学的诏书,禁止邪说,端正人心,这是国家的福分。”他又请求把朱熹的《白鹿洞规》颁行于太学,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印刷颁行。
刘爚兼任工部侍郎。他上奏说:“请求让沿边百姓,各自结成队伍,在乡里训练检阅,有危险就互相救援,没有大事时就像往常一样耕种,军务政事暗暗地寄托在于田地农活之间,这不只是一时的便利。”他请求在沿边州郡筑城、停止派贺正使。被任用为刑部侍郎,仍旧兼职,赐给他对衣、金带,他全部推辞,皇上不允。两次请求辞官,也没被允许。他上奏断绝给金人的岁币,在历阳建制置司以便应援两淮。请求罢去瑞庆圣节,谢绝金国使臣来朝。
刘爚进封为子爵,暂时代理工部尚书,赐给他衣带、鞍马。兼任太子右庶子,仍兼左谕德。他每次给太子讲读到经史中所陈述的声色嗜欲之戒时,就十分恳切,反复地讲解。去世后,被赠为光禄大夫,他的后代被录用为官,赐谥号“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