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2.“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3.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 )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 )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李贽《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
5.古希腊智者学派什么理论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 )
A;理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6.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 )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其中“三权”是指( )
①财政权 ②行政权 ③立法权 ④司法权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是在 ( )
A.汉代 B.隋末 C.唐末 D.宋代
9.马克思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科学发明时说,它“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一发明是 (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0.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 ( )
A.傩戏 B.元杂剧 C.京剧 D.粤剧
11.某电视台节目给了一个谜面“巨匠、17世纪、力学、英国”,打一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谜底是 ( )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
12.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 ( )
①牛顿力学 ②相对论 ③量子理论 ④电磁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叙述,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的是: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②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③穷人是命运悲惨的弱者,富人则是被上帝选择的强者 ④.直接批判了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14.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蒸汽机示意图的是 ( )
A.《农政全书》 B.《海国图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各国律例》
16.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 )
A.民主和科学 B..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17.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8.“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的课题是 ( )
A.中国社会性质 B.中国怎样革命
C.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建设中国共产党
20.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培育出杂交水稻 (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21.对党的“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 )
A.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大力提倡自由争论
C.继承传统文化,批判颓废文化 D.尽适用于文学艺术界
2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①现代化;②人类;③世界;④未来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是文学和美术的主流。下列各项作品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 )
A.《人间喜剧》、《日出·印象》 B.《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
C.《大卫·科波菲尔》、《格尔尼卡》 D.《等待戈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4.圣人,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下列对我国古代有关圣人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核心是“仁政”,被誉为“至圣”
B.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C.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作《兰亭序》被誉为第一行书,被誉为“书圣”
D.杜甫——唐朝著名诗人,其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25.现珍藏于英伦敦泰特画廊有一副静物画。它的黄色极其重要跳跃,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叶则像火焰,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推断这幅画的作者是 ( )
A.塞尚 B.罗丹 C.丹纳 D.凡·高
26.墨子和孔子都主张“仁”,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下列孔子的言论最能体现二者差别的是
A.仁者爱人 B.泛爱众,而亲仁
C.克己复礼为仁 D.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7.明清时期以市井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兴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以下对这些现象评价错误的是
A.满足了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望 B.反映了文人自身的精神诉求
C.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 D.表达了对官场腐败、政治黑暗的强烈诉求
2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29.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 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荼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
A.董仲舒《春秋繁露》 B.顾炎武《日知录》
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0.《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他们主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制定的……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材料2: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
材料3:……到西汉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急功近利,一反其先辈“清静无为”的方针,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外事四事,内兴功利”。在这样形势下,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董仲舒新儒学便应运而生,而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
(1)依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家的这些原则”是哪些原则?为什么秦统治者采纳“法家的这些原则”?4分
(2)依据材料2,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2分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建立新儒学的?4分
(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统治思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宋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 因此,“狗剩”之类的名字就大行其道。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建设、援朝、跃进、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四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想的影响?(2分)
(2)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3) 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人的起名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4) 材料四中的“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 (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之下割给别国。” ——摘自《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德国的财产还要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卵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于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摘自《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
材料三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他说: “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苦难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 ——摘自《世界史》
回答:
(1)材料一种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实质是什么?结果怎样? (4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三克利孟梭的话?试结合材料1. 2加以说明。(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征。(4分)
最新文章
中考资讯
中考地方站更多